近年来,蜱虫叮咬所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SFTS)逐渐引起公众关注。这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蜱虫叮咬进行传播,尤其在每年4月至10月的蜱虫活跃季节,农村和山区的高危人群(如农民、林业工人及户外爱好者)更容易受到感染。
在一次田间劳作中,61岁的王勇(化名)不幸遭遇蜱虫叮咬,随后出现高烧、乏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。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的他,在服药后症状并未改善,反而病情加重,最终被紧急送往医院。经过多项检查,医生发现王勇的血小板数量仅为44×10⁹/L,肝功能和心肌酶谱异常,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。
王勇的病例展示了这种病症的严重性。病毒载量高达1074E8,意味着病毒在其体内大量复制。尽管经过抗病毒及保护脏器功能的治疗,王勇的病情并未得到控制,反而迅速恶化,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。然而,在医疗团队的通力协作下,王勇的病情终于得到了稳定,他成功脱离了呼吸机,并最终出院,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能力。
据专家介绍,SFTS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热(38℃以上)、乏力、肌肉酸痛及恶心等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出血点。该病的病程进展迅速,可在一周内引起多脏器损伤,严重者死亡率高达30%。因此,及时的早期识别和就医至关重要,患者应在被蜱虫叮咬后,密切关注自身症状。
为了降低感染SFTS的风险,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:
1. 野外活动防护:在进入灌木丛及草丛时,穿长袖衣裤并扎紧裤脚,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。同时,使用含DEET(避蚊胺)的驱虫剂喷涂在衣物和皮肤上。
2. 蜱虫检查与清除:户外归来后,仔细检查全身,特别是腋下、耳后及腹股沟等隐蔽部位。如发现蜱虫,应使用细镊子缓慢拔出,注意避免捏碎虫体。
3. 早期识别与就医:被叮咬后如出现发热(>38℃)、乏力、肌肉疼痛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接触史,以争取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。
4. 避免接触患者血液:医护人员及家属在护理患者时应佩戴手套,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,处理污染物时需严格消毒。
选择[Stake]关注健康,全面提升预防意识,让我们在美好的生活中远离疾病,享受更多的健康时光。